潍坊安丘:以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
2025-09-20 09:54:47 来源: 评论:0 点击:
潍坊安丘市以“齐鲁天路”为空间载体,通过整合农业资源、挖掘文化底蕴、联动乡村旅游,构建起一条集生态观光、文化体验与产业联动于一体的融合发展带。
区域协同理论下的资源整合与空间重构。区域协同理论强调通过要素流动、功能互补与制度协同,实现优势互补,强调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。安丘市在推进“齐鲁天路”建设过程中,呈现出明显的“轴带辐射、多点联动”特征。凌河街道、柘山镇、石埠子镇等沿线乡镇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,通过交通连接、产业配套与功能互补,形成错位发展、协同推进的格局。例如,凌河街道依托加工出口企业与生态农场资源,重点发展健康食品产业集群;柘山镇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蜜薯、花生等特色农产品为核心,构建“种植-加工-销售-体验”全产业链;石埠子镇着力聚焦草莓、樱桃等产业,打造“四季采摘”旅游品牌。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协作,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,也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力。此外,安丘市文旅局、财政局等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支持与规划保障,为沿线乡镇提供制度支撑与公共服务,进一步强化了“政府-市场-社会”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。
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生态-经济-社会系统协调。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、社会与环境三方面的协调统一。安丘市的农文旅融合实践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与包容性。在生态层面,各镇(街)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。辉渠镇推广生态农场与绿色产品认证;郚山镇依托国家级生态镇优势,发展森林康养与生态循环农业;安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对历史建筑、古树名木的保护,体现出对生态本底的尊重与延续。在经济层面,通过“农业+文旅”双轮驱动,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民增收。官庄镇通过大桃产业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.2万元;柘山镇通过冷藏窖、交易市场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;农投集团通过“安丘农耕”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广提升产品溢价能力。在社会层面,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增强了社区认同与文化自信。石埠子镇围绕公冶长书院、摘药山等文化地标开发研学路线;官庄镇依托管宁文化打造国学研学基地;非遗工坊、民俗展馆等成为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载体。
创新驱动理论下的业态融合与机制创新。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,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模式,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。安丘市在业态融合、运营模式与科技应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。在业态方面,各镇(街)突破传统农业与旅游的边界,涌现出一批新业态与新场景。如柘山镇打造峡谷漂流、蜜薯主题公园;大盛镇发展“芦笋+金蝉”复合种养与军工科普基地;郚山镇推出“Mini牧场”“体感农场”等体验项目,体现出强烈的产品创新意识。在机制方面,市场化运营与政企合作成为重要推手。青云文旅集团通过景区托管、品牌打造与投融资运作,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;紧扣“齐鲁天路”战略布局,整合线上线下资源,构建“产-展-销-体验”一体化模式。
尽管安丘市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但仍面临一些共性问题。例如,部分项目推进缓慢、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不足、高端人才缺乏、消费链条较短等。下一步,应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与政策协同,推动资源向重点片区与关键节点集中;加强品牌共建与市场共拓,提升“齐鲁天路”整体影响力;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,构建“智慧天路”服务平台;注重人才培养与社区参与,增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;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和制度创新,推动农文旅融合向更高质量、更富效率、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
安丘市的农文旅融合实践,是区域协同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的生动诠释。其以路为脉、以产为基、以文铸魂、以旅为媒的发展模式,推动了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。
相关热词搜索:潍坊市招商局
上一篇:潍坊渤海农贸市场正式投用
下一篇:最后一页